目录

2022-08-28 周报04 - 入职新公司,如何阅读一本书

入职新公司

这周入职新公司,要学习的内容很多。估计这种在水下窒息的状态还得持续个三四个月才会逐渐好转。降低期望值才会有惊喜。如果按照侯世达定律,我都已经在期待惊喜了,那惊喜还会出现么?

上周跟老同事告别稍显伤感,这周跟新同事慢慢建立联系互相熟悉。之前没想到的是,新公司很大,高中同学、大学同学、研究生同学、前同事都有若干在新公司,反而给我提供了“再续前缘”的机会 😊 人生很奇妙,缘分呐!

顺势整理一波浏览器的书签(已完成),老的笔记(浩大工程,慢慢来吧)。发觉有的东西很久不用,也不容易被发现,久而久之也没什么用了。

跟新老板说,是不是可以开一个“如何进入 FAANG”的 YouTube 频道,开始走上卖课赚钱的道路,回复:你可以从你的博客开始写起 😅

应用内浏览器的隐私问题

爆出 Instagram 应用内浏览器的问题后,Felix Krause 小哥再接再厉,又爆出TikTok 应用内浏览器也有问题。具体请看原文。

书评——《如何阅读一本书》

上次说了不要再浪费时间看新闻了,那我们就来读书吧。分享读书体验本来是个好事儿,被罗振宇樊登一搞反而名声搞臭了。首先声明我也不是什么读书高人,也就是分享一点自己的心得体会而已,大家轻拍。先放上罗翔老师的一段视频,讲一讲为什么读书,读什么书,怎么读书。

罗老师提到了《如何阅读一本书》。此书名气很大,除了讲阅读方法,也讲了为什么读书和读什么书的问题(作者也是《西方世界伟大著作》的项目发起人),那我们就从这本书开始聊一聊这几个问题吧。

为什么读书

作者指出阅读的目的可以分为三个层次(高层次的书籍可能同时满足较低层次的目的,但反过来并不适用):

  1. 娱乐
  2. 获得资讯
  3. 提升认知,心智成长

2022 年了,个人认为对于娱乐和获得资讯,视频等其他媒体优势更大。我觉得阅读的目的至少有以下几种:

  1. 庸俗一点的,学习一点新东西,工作中直接间接能用到,提升自身的劳动力价值(不把人当人看,工具化了);
  2. 跟历史上的名家名著学习(如果你水准够的话,跟他们“对话”);
  3. 鄙视其他人——你看你们休息的时候,看电影、刷手机、旅游,那比得上我看书的……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种写法你会么?其实吧,读书并不比其他杀时间的活动高明。一旦你抱有这个“我比你们高明”的想法,你这书就白读了,就不高明了,层次修为就还欠缺了。
  4. 罗翔老师说得好,没啥,就是找点事情干,对抗虚无。

怎么读书

作者将阅读从低到高分为四个层次(学习阅读就像学习开车、滑雪、游泳一样,初学时都会分解动作要点,但融会贯通后这些要点就不那么重要了):

  1. 基础阅读:是不是认识这个字,能不能理解这个句子;
  2. 检视阅读:在有限的时间内搞清楚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3. 分析阅读:在时间无限的前提下对这本书进行最深入的阅读;
  4. 主题阅读:为了研究某一主题,阅读一类相关书籍。

中间两个层次跟我们日常阅读最相关。如果我们定义一种“阅读收获函数”,以阅读收获百分比(y)对阅读时间(t)作图,那么可能对于很多书,函数图像类似于下图:

./%E9%98%85%E8%AF%BB%E6%94%B6%E8%8E%B7%E5%87%BD%E6%95%B0.png

检视阅读就是希望找到某个 t 使得 y/t 最大,可能需要加上 t 必须小于某个值和/或 y 必须大于某个值的条件,好吧我承认我编不下去了……其实道理很简单,不要拿到一本书就从第一页开始一个字一个字认真读(个人认为这是在学校里读教材养成的坏习惯)。你不可能,也没必要记住每一个字。 这个阶段的目的只有一个——这本书值不值得进一步读?作者提出了几个要点:

  • 先略读
    • 书名
    • 目录
    • 索引(关键词)
    • 有兴趣的章节
    • 最后两三页
  • 再通读一遍,遇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继续读,可能读着读着就懂了
  • 尝试归纳出全书的主题和主要论点,和自己的初步评价(是真的吗?有没有道理?与我何干?)

至此,应该可以决定要不要继续阅读了。当然,根据作者名气、荐书渠道,也可以适当调整。

至于分析阅读,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可能性,毕竟你不可能真的花费无限的时间去读一本书。没有多少书值得分析阅读。 原书提供了一个执行分析阅读的框架,此处就不赘述了。我觉得,读完之后写写笔记/读后感(像本文一样)对于加深理解很有帮助。这些文字会成为你回顾这本书时的地图,也可能会帮助到其他人。另外也不要强求一次就要完全读懂。最伟大的作品会随着你的段位提升而提升——书还是那本书,文字并没有变化,但每次读都体验到了一些新东西。例如我相信十岁、二十岁、三十岁读完《西游记》之后的感觉会是不一样的。

读什么书

在检视阅读后,我把书分成三类(同样的方法可以用来划分工作任务等其他事物):

  1. 舒适区——书难度太低,或者作者观点与你已有的观点相符合(我个人最近的例子就是上次提到的《拒看新闻的艺术》)。这类书读下去收获不会太大,要么跳过要么粗略翻一下。
  2. 恐慌区——书难度太大(例如给普通小学生看微积分,给我看康德、海德格尔 😭),硬着头皮读容易挫败积极性。火候未到(知识储备、阅读技巧、投入心力),不必强求。可以考虑批判性地阅读一些周边材料(例如其他人的诠释解读)来铺垫一下。实在不行也没关系,有缘的话自然再会相见。
  3. 成长区——内容与读者目前的水平相比,既不太低而感到乏味,也不太高而完全读不懂。如果看到这种书,先读下去。如果对你胃口,恭喜你,好好享受吧。希望读完之后,你的舒适区又变大了一点点。保持开放心态很重要,如果作者的观点与你的已有观念相悖但作者言之有物,论证有理有据,此书就更值得一读了。要么你找出对方的漏洞,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要么你被说服,改变立场(这很难,我不要面子的啊?),要么你将会锻炼出同时持有两种或多种相悖观念的超能力

引申——如何自举

读书最大的纠结之处往往是,在完全不懂某个主题的时候,我并没有足够的知识来判断关于该主题的书籍的质量。试想一个编程小白第一次学习 JavaScript 语言,面对众多教材课程,他很难判断哪个质量比较高,比较适合。我的解决方案是:

  • 搜索一番,如果一个资源有多个独立来源推荐,那么质量就是有保证的。例如我想学习 C++语言,发现大家都说《C++ Primer》《Effective C++》好,我可能就会考虑这两本书。
  • 选择自己喜欢的。好书很多,条条大路通罗马,不要纠结哪本就是“对的”,自己喜欢,能读下去,很重要。
  • 不要怕走弯路。累积了一定知识后,对于相关书籍的检视阅读就容易很多了。
  • 类似的经验多了,遇到新的主题,也没有那么发怵。

引申——听说读写

好的作者会让读者的检视阅读更容易。他们会帮你归纳书中的重点,详尽地标出重点词汇、重点句子,并且说明他们的意思,避免误解。

至于听说,作者另外出了一本书叫做《如何听如何说》。名气小多了,但主要道理是相通的。以后有机会可以展开详聊。

结论

作者说检视阅读的第一步不要错过全书的结尾,而此书的结尾也十分精彩。还记得那些“如果你被抛入荒岛,可以带十本书,你会选哪几本书”的文章么?作者说:

你开始会觉得这个想像的情况有点稀奇古怪,不太真实。当真如此吗?我们不这么认为。在某种程度上,我们都跟被放逐到荒岛上的人没什么两样。我们面对的都是同样的挑战——如何找出内在的资源,过更美好的人类生活的挑战。

祝阅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