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他,图一乐尔!

今天看到laike9m推荐《捕蛇者说》最新一期,与一个独立创造者的五年的作者Hawstein对谈,看完文字稿,以及一些周边的资料,有一些表达欲,记录分享一下。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不成体系,还请大家担待。

文字稿中,13:49处,陈嘉映老师的那篇文章应该是《救黑熊重要吗》。生活很多时候都是随机的,并非精密的理性计算后的最优解——我是去救黑熊还是捐款希望工程,还是亲身去乡村支教,很多时候都只是偶然的发生的事情决定的。每个人回头看都会有若干这样的时刻,当时完全没意识到之后的人生轨迹完全发生了变化。对我来说这个时刻(之一)是初中化学竞赛拿了个株洲市第一名,当时我觉得,诶,是不是天选之子,就该学这个?下面一步步似乎都顺理成章——高中继续化学竞赛,保送北大选择化学专业,来到芝加哥大学继续博士。觉得自己努力+天赋已经做得很不错了,但现实打脸也是啪啪响——不好找工作啊。一路读下来,认识到很厉害的同学朋友,认识到自己绝非天选化学人,死磕下去也没必要,还是转码吧。

转码成功,算是毕业之后我的人生主线叙事。沾沾自喜了几年,觉得自己亲身实践high agency,我命由我不由天!这边要推荐一下Hawstein提到的High Agency in 30 Minutes,最有能动性的人总能想办法把事情做成。还记得普林斯顿的麦克米兰(一查居然2021年获得诺贝尔奖?!牛啊)在芝加哥大学讲座,开玩笑道:“在一流学校(伯克利)开始自己的独立科研事业的好处是,你只要给一流的学生一些想法,他们总会把想法实现。”打个不恰当的比方,NBA里面一般球星和超巨的区别,也就是能不能在看似不可能的情况下创造机会,make something out of nothing。最近在读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历史,就感觉这些人怎么就这么强呢,排除万难,把事情做成,例如用牛车翻山越岭运大炮……可能这就是伟人和普通人的区别吧。不过没关系,这个也不是非黑即白,在每天的生活中合理运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让自己和周围的人生活更好一些,就很不错了。

码农当了七年多了,最初的新鲜感早已过去,升职似乎也不像之前那样有明确的路线。时代的红利终将(已经?)耗尽,但人生还得继续,那就弄点别的吧。我没想做独立开发者,之前折腾过YouTube,但感觉视频制作太费时间了,也就放弃了。花10小时只能做一个很普通的视频,但如果用来写文章的话质量可以更高,读的人也更多。最近的主题是体验生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谈不上,但去个什么景点之类的,如果有兴趣的话,深入体味过去的人和事,记录下来(最近的例子:哈特福德西点)。

“死生亦大矣!”佛经中很多道理很有启发性,难道我也是有慧根的天选之子?开个玩笑,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对周围的人和事很多时候还是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贪嗔痴三毒看来还得慢慢排解。侯世达的《我是个怪圈》中的观点很有道理——我们只是进化出来的生存机器而已,不要太在意人生意义这种“宏大叙事”。毕竟人生的道理不是从书上学来的,而是活出来的。加缪说,面对人生的荒诞,有三种选择:肉体上的自杀,是对荒诞的完全接受,是一种逃避;哲学上的自杀,是通过将世界非理性的部分引向上帝或永恒来化解荒诞,但这同样是一种逃避。唯一可行的道路是成为荒诞之人,直面荒诞,经历荒诞,创造荒诞。说到底,人么,也就追求“从他人眼里看见自己想看见的东西,从他人嘴里听见自己想对自己说的话”(source)。不用再纠结终极意义,努力过好每一天,认真做好每件事,不敷衍不做作,如果幸运的话,在现实生活或者网上找些同好互相扯扯淡,就好。最后插一句,生产力极度发达之后,人类生产的任何东西都能被机器/AI更快速更廉价质量更好的产品取代,那人生还有什么意义?打个不恰当的比方,现在围棋、象棋等等棋类,人已经都下不过电脑了,那为啥专业的业余的都还在下?无他,图一乐尔!